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与武陵山区的酉阳相隔千里,却因一群教育者的坚守而紧密相连。2022年盛夏,古爱兵带着对教育的赤诚,告别熟悉的渤海湾,踏上了渝东南的土家族苗族聚居地。
毅然奔赴,初心如磐启新程
古爱兵,中学高级教师、教育管理硕士,东营市第二中学副校长。2022年7月,当教育人才“组团式”帮扶的号召传来,他没有丝毫犹豫,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酉阳的帮扶之路。
来到酉阳后,古爱兵任重庆市酉阳第二中学校的党委副书记、校长,以及帮扶团团长。他带领山东东营和重庆一中的22名骨干教师全身心投入学校教育管理工作,发挥组团优势,积极统筹三方四校教育资源。
三年来,他坚守岗位、履职尽责,始终坚守在教育管理一线,师生在哪里,他的目光就聚焦到哪里。“有临时性的工作,没有临时性的人生,三年帮扶工作,一生教育使命。”这句话,不仅是古爱兵坚守教育初心的真实写照,更深深激励着帮扶团队的老师全身心的投入。
为了全身心投入帮扶工作,古爱兵动员在东营市实验中学任教的妻子一同奔赴酉阳。担心八旬老父亲会有担忧,他们夫妻俩一开始就隐瞒了来酉阳帮扶的事情,直到半年后才告知父亲。在古爱兵的心中,对教育帮扶事业怀揣着无限忠诚。
深入调研,精准把脉开良方
酉阳地处渝鄂湘黔四省市交汇处,是一个有着80多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聚居区。重庆市酉阳第二中学校作为教育人才“组团式”帮扶学校中规模最大的普通高中,有110多年的发展历史,现有125个教学班、7099名学生、489名正式在编教职工。面对这样一所规模庞大且历史悠久的学校,古爱兵深知责任重大。
“他们来了后,没有任何停歇,迅速投入到工作中。”酉阳二中办公室主任洪波回忆,开学前一个月,古爱兵便提前入校蹲点,深入调研。他利用假期与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谈心谈话,摸清学校家底;通过召开座谈会,肯定成绩、总结经验、分析问题、商议对策,撰写了两万字的调研记录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克服了语言、饮食等方面的困难,迅速融入学校这个“大家庭”。
“不能只做简单的‘输血者’,要成为培育造血功能的‘引路人’。”基于调研结果,古爱兵感受到了新的使命——把学校从传统优秀向现代卓越转型。学校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,即全力建设“渝东南领先、重庆市有重大影响力的现代化高中学校”。帮扶团队确立了“规范落实、凝练提升、实干创新”的帮扶路径,一系列改革措施在酉阳二中渐次展开:把党支部建在年级上,强化党建统领;修订学校章程,完善了教辅资料、周末托管等系列规范性制度;优化中层干部28人次,建立数字办公平台;实施“两课一转一优化”教学改革,建立高效课堂教学范式;有序推进自强课程体系建设,表彰60项课程成果;开展“双自主教学改革”赛课活动,完善优生培养方案......
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,众人合力则力大无穷。”古爱兵深知,“组团式”帮扶的核心在于发挥团队优势。在他的带领下,帮扶团队深入开展名师带徒(1+5+N)、带教研组、带课题“三带活动”,组织师生5批137人次赴东营沉浸式学习交流,邀请东营市、重庆一中领导专家到校指导5批30人次。
同时,以建设“山水校园、书香校园、生态二中”为定位,古爱兵带领帮扶团队协调项目资金1968万元,实施了酉阳二中多功能厅、微机室、班班通、课桌椅、护眼灯及校园道路建设和活动场地拓展等项目建设,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,山水校园特色初显,大大提振了发展信心。
桃李芬芳:书写山区育人答卷
辛勤耕耘终见硕果,三年的帮扶工作接近尾声,酉阳二中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。酉阳二中建立学校名师工作室6个,推选市县级骨干教师52人,校级骨干教师110人。教科方面,成功结项重庆市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1个、精品选修课程5门,立项市级课题4个、县级课题28个,立项市级优秀社团3个,入选部级精品课1节、市级精品课2节。该校教师在市级赛课中获一等奖及以上17人次,学生在科技创新大赛获市级一等奖以上15人次,学科竞赛获奖10人次。学校先后被评为“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”“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”“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校”“重庆市教育科研基地校”“重庆市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基地”“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”……此外,学校还被授予“清华大学生源学校”和“空军招飞优质生源基地”。
从渤海之滨到武陵山区,古爱兵和帮扶团队跨越千里,他们用行动证明,教育帮扶不是简单的"给予",而是共同的成长;不是单向的"输出",而是双向的赋能。“把二中校园打造成立德树人的新时代桃花源是我最大的心愿。”古爱兵说,如今这个心愿正逐步变为现实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,成为了跨越山海的教育筑梦人。(龙娅)